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言传身教,培养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

言传身教,培养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

2024-08-02 来源:育乐教育网

在儿童发展的早期,父母对孩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、能力的提升,孩子会越来越多地走出家庭,花更多的时间与同龄人在一起,逐步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关系。同伴对孩子的影响,甚至会慢慢地超过父母。同伴交往也就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。

良好的同伴关系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好处:研究表明,同伴关系良好的孩子,从同伴那里感受到更多的接纳和认可,安全感、自我价值感、幸福感都更强。孩子在班级中越是受欢迎,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,也越容易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,而且年级越高这种影响越明显。同伴交往的过程也会带给孩子一系列学习成长的机会,是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的过程。在与父母或老师的关系中,有着明显的等级区分,孩子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,但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,孩子能够以一种更平等的身份,充分地体验与人联结带来的快乐,透过别人的反馈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,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,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成长。

但同伴交往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。孩子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:有的孩子天生就更喜欢独处,会错过很多与人交流的机会;有的孩子属于慢热型,虽然希望交到更多的朋友,却总觉得力不从心;有的孩子可能只有一两个亲密的朋友,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就会陷入孤单;有的孩子不擅长处理矛盾,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;还有一些孩子不仅没办法得到同伴的支持,还常常被欺负,被孤立……这些被同伴所排斥的孩子,更容易出现社交失调、焦虑、抑郁、孤独等负面的情绪,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更容易出现问题和偏差。

所以,家长有必要学习帮助孩子提升社交技能的方法,让孩子能够顺利地交到朋友,维持好积极的友谊关系,同时具备解决冲突,免遭受同伴侵害的能力。

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友谊观。要让孩子对伙伴关系有足够的重视,把同伴交往作为一项重要的“人生课题”来看待,积极地投入到同伴交往的活动中去。同时让孩子认识到,友情的关系是非常多元的,就像石子投入水中引起的涟漪一样,存在一个差序格局,有远近亲疏的差异,也有不同的朋友类别。

家长要教会孩子必要的社交礼仪。

很多不被喜欢的“熊孩子”,在基本社交礼仪方面就没能过关。家长要清晰地告诉孩子应遵从的基本礼仪,例如人际交往中应注重仪表,面带微笑,用尊重和平等的态度对待同伴,主动向他人介绍自己,多使用礼貌用语,有互惠和妥协的意识,真诚而讲信用,犯了错误要主动道歉等。达到这些基本的要求,非常有助于增加好感度。

家长要教给孩子必要的社交技巧。

如果遵守社交礼仪是起点,掌握必要的社交技巧就是锦上添花的过程了。过于强势或过于退缩的孩子都很难建立或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,主动对他人表示好奇,积极回应对方的问候,邀请对方共同参与讨论,提供真诚有效的建议,在群体中主动承担角色或任务等,都会有助于孩子结交新的朋友。在应对冲突方面,家长也有必要提前跟孩子演练解决冲突的方法。采用冲突处理四步法也许会很有帮助:1.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;2.倾听和理解朋友的感受;3.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;4.维护自己的底线的同时,通过妥协与让步达成共识。

适时为孩子提供适度的支持。家长要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,适时适度地对孩子提供支持。对于小一些的孩子,在关系建立的初期,可以通过邀请小朋友到自己家里玩,或者与小朋友的家庭相约一起到某个适当的活动场所等方法,主动帮孩子创建同伴交往的机会,手把手带着孩子建立关系。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家长要给到孩子越来越多的信任,除了紧急危险的情况外,要以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为主,让孩子有机会在冲突中培养抗挫折能力,在悬而未决的过程中提升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,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感。当然,当孩子做出了各种尝试,仍无法自行处理,前来向家长求助时,要在倾听孩子想法的基础上,耐心而积极地回应,提供解决方案。

以上都是家长朋友可以教导孩子为获得良好的同伴关系所做的工作,但实际上,孩子真正会遇到的挑战可能还是会出乎我们的意料。当孩子的表现不能够让家长满意时,是最考验家长的时候。有一些家长非常生气,觉得孩子不争气,啥也教不会!有的家长会开始着急,到处向别人求助;有的家长是行动派,会直接上手去修理孩子或者摆平问题。但其实,家长应对孩子的表现与自己期待上的差距的方式,正是身体力行地示范交往能力的时机!在这里也给家长朋友一些提醒:

不要轻易给你的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。常说自己的孩子很“笨”,很“内向”,很“害羞”,很“不擅交往”,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,越来越退缩,让这些标签贴得更紧,形成恶性循环。相反,耐心地结合具体的社交场景,询问孩子当时的感受和想法,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,才是正确的方法。

当孩子闯了祸或没能解决问题时,家长要首先保持情绪稳定。当家长自己的情绪过于激烈时,不太适合与孩子沟通。如果在冲突现场,可以第一时间阻止伤害性的行为发生。如果家长不在现场,可以在心中默念“孩子当时这样做,一定有孩子的道理,这是一个帮助孩子学习的机会”来帮助自己保持冷静。冷静之后也一定不要急于帮孩子解决问题,而是先带着好奇心,去询问和反馈孩子的感受,比如“你能说说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吗?”“你当时特别生气,觉得被挑战了,所以要给他点颜色看看”,让孩子先感受到被尊重和接纳,才能为听到事件的全貌打下基础。之后邀请孩子讲一讲事情的来龙去脉,孩子讲解的过程中,也要注意只重复孩子说的话,不要给出任何的评判,否则谈话很可能无法顺利进去下去。当获得事件的发展过程信息后,就可以帮孩子一起寻找核心的矛盾点,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了。切记,只有当孩子先得到了理解和尊重之后,家长提供的解决方案才能真正被听进去,否则孩子可能只是表面应和,实际根本不买账,还有可能进一步叛逆行事。

反思自己在类似情境中的行为方式。看看自己是不是不经意间给孩子做出了负面的示范。如果自身存在不足,要从自己做起,与孩子共同改正。如果孩子的行为确实不符合家长要求也不符合社会规范,比如只是为了获得同伴的认可就要追随他们去做坏事,家长也要坚定地对孩子的行为做出约束,比如限制出门时间,限制与不良同伴的接触,要求孩子为错误行为做出补偿,避免再次犯错。

(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专职心理教师)

显示全文